他说:夫欲正义,是利之也,若不谋利,不正可矣。
[18]《原旨·原心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七。这是刘宗周心性论的一个根本特点。
[33] 这生而有之之理,就是生之理、心之理,决不在形而下者之外,即不在心理情感之外。[56]《与陈乾初论学书》,《陈确文集》卷四附。这说明黄宗羲论性确有依傍,他所依傍的正是刘宗周的道德本体论。只是他所说的情,主要是四端之情,而不是喜怒哀乐之情,这一点同样表现了他的道德主义倾向。刘宗周也不例外,只是用一体两分和体用一源说,把形而上的性本体同形而下的知觉心统一起来。
[32]《学言下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二。[29] 即情即性是不是以情为性、以喜怒哀乐为仁义礼智呢?他有时说得极其难以分别。另方面它表现于心生灭的变化之中,已不复是绝对静止的本体存在了,因此和用一起属于生灭心。
在这里,心被提到宇宙本体的地位,这就是《起信论》的心学。心体就是性本体,即法性、佛性。二者相大,谓如来藏具足无量功德故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佛教 道教 自性说 天台宗 。
常者,不见常则不常也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《起信论》为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心性论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,也深深地影响了理学心性论。
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为什么重视心性论的重要原因。所谓观心,就是通过以理观心,以觉观心,以心观心,说明心的意义,由此建立他的心性合一论。[1]《注维摩诘经·弟子品》。因此,不能从一般的主客体关系出发去认识,只能内观或入照。
佛教哲学作为宗教哲学,它也是追求人生的解脱,但是和道教不同,它不是求得长生不死,而是寻求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,也就是解决人能不能成佛以及如何成佛的问题。在这里,智顗使用了理事范畴,并且同心体和心用联系起来,对后来的理学发生了重要影响。[40]《法华玄义》卷二上。能造所造既是唯心,心体不可局方所故,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。
此根尘能所,三相迁动,窃起窃谢,新新生减,念念不住,睒烁如电耀,遄疾若奔流。这些问题的解决,都以心性论为理论基础,或者归结为心性论问题。
那么,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佛?是不是人人都具有佛性?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地被提出来了。这个争论看起来发生在对《涅槃经》的翻译上(因为当时法显所译的六卷本《涅槃经》并没有这个说法,因此道生的说法遭到旧僧的反对,他本人也被逐出教门,但后来昙无谶译的四十卷本《大般涅槃经》传来后,果然有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话,于是道生又变成了权威),实际上是佛教理论的一次变革,道生的理论显然更符合中国人的需要。
性是本质存在,心既是智慧,又有妄念妄意,心和性被说成是一种体证或体认关系,只有实现了自然冥合或冥符(即顿悟),才算是实现了佛性。正如大海水因风而动,众生自性清净心亦因无明风而动。[17]《注维摩诘经·入不二法门品》。[2]《大般涅槃经集解·长寿品》。这种顿悟的方法,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,因此谢灵运在《辨宗论》中说,道生的这个方法是对释迦牟尼和孔子的综合。道生并不否定常与断、净与垢、法理与感情等等的分别。
[20] 这里提出了信仰和知识的关系问题。一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传统思想逐步融合,形成了中国的佛教哲学,其中以心性论为中心课题,特别是形成教门和宗派以后,心性问题更加突出,遂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。
心宗是由体到用的中间环节。说它是觉性,是因为清净心是指本始以来就存在的最高觉悟,是心体的本来样子,也是绝对超越的本体境界,又称为本觉或究竟觉。
佛为悟理之体,超越其域[1],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真实存在。从心性论讲,真如心即清净心,生灭心即染心。
正因为如此,它构成中国心性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。因为佛性就是理,就是法,而法性是没有分别的。按照道生的说法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就是人人都具有成佛的内在本性,这同儒家所谓人人都能成圣是同样的意思。摩诃衍是音译,指大乘的意思。
在方法上,他主张所谓渐顿之教,即由渐到顿,因此并不反对渐修,但真正的觉悟还要靠顿悟。用则是作用、结果,其无量功德自然能生出一切善因果。
若无心而已,介尔有心,即具三千。心性本体是无限的、绝对的、先验的,因而具有无量功德。
但空与假并非不存在,空假结合,便谓之中。这里,又引入了阿赖耶识作为生灭变化的根源或种子。
[40] 要识得心性本体,必须靠心宗,这说明心宗是心所具有的智慧。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篇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由般若进入涅槃,就是由智慧达到永恒不灭的精神境界,也就是佛的境界。智顗所谓心,既是个体的知觉之心,又是绝对超越的本体之心,不能一概而论。
法性寂然名止,寂而常照名观,做到妄念止息,寂灭现前,就是所谓止。道教中包括许多科学问题,如人体生命科学和化学之类,但它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生的解脱。
这种说法虽以体用说为立证根据,却并没有把二者统一起来。就是说,心性本体不仅在心内(有情),而且在心外(无情)
有动以接物,有智以自辅,此有心之利益,有智之功也。因此,这种享乐主义和西方的快乐主义也不相同。